被蟹螯割傷後染食肉菌喪命 醫生:可在數小時內發病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7/10/10 12:43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50

分享:

分享:

踏入秋天,又是食蟹的季節。近日,一名台灣彰化劉姓婦人在煮蟹時被蟹螯割傷右手手指,其後發現手掌出現腫脹,送來醫院更出現發紫情況。根據台灣傳媒報道,她被確診受海洋弧菌感染,需要截掌保命。然而,婦人拒絕截掌,只想用藥物治療,病菌擴散後第四天,她因敗血症病逝。

海洋弧菌,又稱為「創傷弧菌」,是一種常活於和暖海水的細菌。若傷口接觸海水,或進食被該細菌污染的食物,可引致感染,而由創傷弧菌引起的傷口感染可導致壞死性筋膜炎(即「食肉菌感染」)。現根據政府資料,TOPick並向急症室專科醫生馮顯達請教,為大家拆解有關俗稱「食肉菌感染」的壞死性筋膜炎:

可在幾小時內發病

急症室專科醫生馮顯達表示,食肉菌感染早期病徵為傷口出現疼痛、發炎、紅腫等症狀,感染初期臨床診斷確實極為困難。後期被食肉菌感染的人士皮膚或會劇痛、紅腫及出現急速的組織壞死。

可在幾小時內發病,大家要特別留心。

因俗稱「食肉菌感染」的壞死性筋膜炎是一種軟組織及筋膜(覆蓋肌肉表面的一層組織)的嚴重細菌感染,這種感染能破壞身體組織,嚴重者可致命。

政府資料顯示,如進食被食肉菌污染的食物,偶爾可能引起腹瀉、嘔吐及肚痛。如患者有其他疾病,尤其是肝病,更可能引致血液感染,症狀一般包括發燒、發冷、血壓下降和皮膚出現水泡。

如何防止感染?

當傷口或軟組織接觸到活於海水或海產內的細菌時,或進食生或未徹底煮熟的貝殼類海產,特別是從和暖海水中捕獲的生蠔,可受感染。潛伏期一般為12至72小時。馮顯達表示,一般而言,因進食生或未徹底煮熟的貝殼類海產而受感染的風險較低,但如腸道有損傷,或是腸道黏膜有缺口則較高危。

政府資料顯示,任何人士都可能受到感染。但患者如有其他疾病,例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病、慢性肝病或免疫系統疾病等,更有較高機會出現嚴重併發症。

如想防止感染,市民在處理任何海產時,都應該戴手套,以防止割傷。另外,在處理海產後需要徹底以皂液洗手。

皮膚變化可源自細小的傷口,如刺傷或瘀傷,但亦有些個案沒有任何明顯的感染源頭。疼痛程度跟可見的皮膚變化常不相稱。皮膚傷口可能是肉眼看不見。

如何治療?

馮顯達指出,醫生會處方抗生素治療,但如感染擴散,部份患者可能須接受深切治療,或須接受外科手術,例如清除壞死組織或截肢。平日如果需要預防,則宜徹底煮熟海產,特別是貝類海產,如蠔、蜆及青口等,並避免傷口接觸海水或生的海產,做足清潔等。

【其他熱話】偏方可治食肉菌感染? 中醫:只是保益健康湯水

【其他熱話】食肉獸變草食男 茹素教煮素食殺出血路